长者版 | 无障碍浏览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市科技局 >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索引号: 11341600734987449Q/202407-00024 组配分类: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发布机构: 亳州市科学技术局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法治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关于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23号市人大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文号:
发文日期: 2024-07-08 发布日期: 2024-07-08
索引号: 11341600734987449Q/202407-00024
组配分类: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发布机构: 亳州市科学技术局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法治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关于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23号市人大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文号:
发文日期: 2024-07-08
发布日期: 2024-07-08
关于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23号市人大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4-07-08 11:01 信息来源:亳州市科学技术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赫晨曦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我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赋能产业创新发展,创新投入持续增长,创新成效显著提升,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发展。出台《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亳州市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亳政秘〔2023〕57号)、《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亳州市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30条措施的通知》(亳政〔2024〕1号)、《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亳州市研发投入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亳政办〔2024〕6号),从促进创新驱动效能提升、支持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平台建设、项目立项、高企培育等方面给予企业“真金白银”支持。设立规模1.5亿元的亳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推出“科技担”、“科技贷”等金融产品。

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两清零”攻坚等企业主体培育,制定印发《2024年度全市“双倍增两清零一提升”工作计划》,实行包保县区、细化任务、责任到人的服务企业工作机制。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4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46家。完善市级科技计划项目运行机制,出台亳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立项市重点研发计划(自筹经费)项目89项。古井贡酒和德昌药业两个项目分别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推荐2024年度安徽省科技特派员赋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项目6项、2024年度安徽省农机装备补短板研发需求11项、省重大科技攻关需求3项;开展2024年亳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共收到县区科技部门及主管单位推荐项目48项。

三是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健全“1+N”科技人才政策体系。出台《亳州市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暂行办法》等系列人才发展新政策,形成以招才引智为重点,引、育、留、用等全面配套的人才政策体系,人才政策惠及面、吸引力不断增强。培育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引育科技创新人才。新建10家省级创新平台,5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推动产学研合作,解决企业科技人才需求,举办安徽省“双创汇”走进亳州活动4场次,常态化推进我市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21次,精准匹配企业科技人才需求46人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实施科技人员选派行动,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撑。2023年,我市共选派11名双链融合专员到县域帮助开展技术需求挖掘,促进成果转化,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撑。拓宽“多途径”人才引入渠道,常态化开展“‘亳’揽英才 智汇药都”招才引智高校行系列活动,与30多所高校建立校地合作。

四是扎实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出台了《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安徽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的实施意见》(亳政秘〔2022〕57号)。建立了十大产业专班联系高校院所对接机制,成立了市科技成果转化专班。与“‘亳’揽英才 智汇药都”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相结合,先后举办安徽“双创汇”走进蒙城、亳州、涡阳、利辛活动,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项目26项。与中国科技大学等30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

五是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常态化推进我市企业与长三角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等沪苏浙高校院所建立校地企合作联系。吸纳长三角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合同交易额较上年增长20倍。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我市设立分中心,建立了对接上海市创新资源的新渠道。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亳州分中心投入运营等

下一步,我市将围绕破解科技赋能产业发展认识不到位,研发投入不足,创新主体基础薄弱,平台和项目集聚科技要素作用发挥不明显,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提升科技创新动能。系统安排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学习观摩和研讨。常态化组织中小企业实地观摩学习“靠科技创新引领传统产业迭代升级”头部企业的创新做法,激发企业的创新胆识、创新冲动和创新毅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市县两级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要求,加大科技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实施研发投入提升行动,确保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增速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二是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实体经济根基,结合亳州市实际,以实用为导向,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围绕中医药、生物发酵、绿色食品、智能制造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一手抓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市级产业专班加强产业链创新图谱研究,主动对接产业细分领域头部高校、科研院所,招引科创平台、转化更多科技成果、引育一批产业发展所需高层次人才、培育更多科技型企业,全方位精准服务企业在产学研中与专家、教授形成创新利益共同体,让企业科技创新主体真正落实落地。

三是强化统筹推进,形成科技创新合力。以省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督查激励争先进位为抓手,统筹推进省级创新型城市、县,重点推进研发投入提升行动计划、创新主体培育等工作。积极申创安徽省现代中药特色创新中心、省级以上重大专项、创新平台、中试基地等,重点招引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组织安徽省“双创汇”走进亳州系列活动等。

四是营造创新生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扩面提质。深化产学研合作,健全遍访高校、科研机构常态化工作机制,聚焦国内在“4+6”产业细分领域排名靠前的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服务业“双招双引”,大力引育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进一步强化科技工作,形成上下联动的强有力推进机制,加强县区、园区科技工作领导,充实市、县区科技部门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力量。


办复类别:B类

联系电话:5606909


亳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6月20日



Copyright©2023安徽省亳州市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9013781号-1
主办单位:亳州市科学技术局 联系方式:0558-5606908
  网站标识码:3416000038  网站导航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0013号